进入高中后,不少新生有如此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出色的大有人在,极少有人注意到我们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应尽快进入学习状况。智学网高中一年级频道为正在好好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中一年级物理下册教材范例》,期望对你有帮助!
1.高中一年级物理下册教材范例
1、教程剖析
本节教程选自人教社全日制普高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学)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节《向心力》。
教程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主要解说了向心力的概念、概念式、方向及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这节讲的是描述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下面万有引力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整个教程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有哪些用途,并且如此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程的地位和用途方面来看,本章节是运动学中的要紧定义,也是高一物理课程中比较要紧的定义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XX联系在了一块,具备承上启下的桥梁用途,也是学生常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要紧组成部分。
2、学情剖析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拥有了探究向心力的入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用途。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习,具备了肯定的物理思维办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同意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向心力有关的现象有,但有一些是不对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向心力的定义带来困难。
3、教学目的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能说出向心力的概念、写出向心力的概念式和单位理解向心力有哪些用途成效;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通过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学习,相互联系,体验对物理定义的学习技巧
通过用定义前后联系的办法得出加速度的定义,感悟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看法;
通过向心力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历程与体验出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容易让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
4、重点与难题
重点:向心力表达式验证,向心力来源与用途成效。设定肯定运动情景,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来源进行举例说明,进行受力剖析。(重点怎么样落实)
难题:向心力表达式的验证。通过用圆锥摆粗滤验证表达式,通过圆锥摆做匀速圆周运动讲解原理,剖析其在运动角度和手里角度的合外力,测量数据与测量器材,一步步得出表达式的正确。
5、教学办法与方法
教学办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方法:多媒体,讲述
6、教学过程
1、引入
回顾本章内容,复习向心加速度,放一个有关视屏,向同学提问物体为甚么做圆周运动?
2、新课教学(熟知一下过渡)
做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实验,多问题进行考虑,得出向心力特征进行总结
教授有关向心力的有关常识并进行肯定补充。
用圆锥摆粗滤验证向心力表达式小结:向心力概念表达式
2.高中一年级物理下册教材范例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题: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主要设计:
1、速度:
1、提问:在百米赛跑中,怎么样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
2、提问:两辆汽车都行驶2h,怎么样比较哪辆车更快?
3、提问:假如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不同,发生的位移也不同,怎么样比较它们哪个运动的更快?
4、提问:什么叫速度?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的单位?速度的方向?
5、讨论:怎么样在位移图像中求速度.
1、给出如图所示的甲、乙两辆汽车做匀速直线状况,请同学察看它们的特征.
2、引导同学考虑与讨论:
怎么样向其他人介绍这两个的运动?哪个运动得更快?
只比较两车的位移,或只比较两车的运动时间,能了解哪辆车运动底快吗?为何?
引导:在介绍某一事物时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察看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剖析比值的意思,得到速度的概念.
3、讨论速度的单位、矢量性等.
4、讨论:怎么样借助位移图像求速度.
2、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
1、提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有哪些特征?
2、提问:怎么样粗略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问:在百米跑的过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吗?
4、训练: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察看记录得知,他跑到50m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m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
1、引导启发:某人静止在A地方,与慢走经过A地方,或快跑经过A地方,状况是不一样的,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状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状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状况的瞬时速度.
2、引导启发:百米赛跑运动员,若全程用10s,则1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若测出每一秒内的位移,如第1秒内的位移为8m,则m/s,第二秒内的位移为9m,则m/s,第3秒内的位移为11m,则m/s,如此对运动员的状况就知道得比较细致了,若能了解每一个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状况的认知就更细致了,若能了解每一个0.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状况的认知就更细致了.要更精准的学会物体的运动状况,则需要了解物体每个时刻的速度.
3、提问:什么叫瞬时速度?什么叫速率?
4、展示多媒体资料:汽行车速度度计及理程计,让瞬时速度的定义愈加具体化.
5、训练书后“做一做”,模拟打点计时器.
3.高中一年级物理下册教材范例
1、教程剖析
课标剖析: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剖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教程地位:《向心力》一节是普高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学2第六章曲线运动的重点、难题,具备承前启后有哪些用途。它既是本章常识的一个拐点,又是本章内容拓展的要紧基础;通过学习,既能使学生从对圆周运动的表面认识上升到理论剖析,又能让学生从日常的圆周运动剖析提升到对天体运动及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的剖析及推演。同时,《向心力》一节可以充分体现力和运动的在物理学中的重要程度,是运动与力关系学习的好素材。
2、学情剖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理解了水平、力与加速度的关系,知道了描述圆周运动的每个物理量及其关系,认识了匀速圆周运动指向圆心的向心加速度,并且学生已经历程了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及后的成就展示的学习过程,拥有了处置问题的一般思路办法: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
3、教学目的
常识与技能
1.知道向心力定义,了解向心力是依据力的成效命名的一种力。
2.了解向心力大小与什么原因有关,并可以用来进行简单的情景计算。
3.了解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合外力的法向分力提供了向心力,切向分力用于加速。
4.了解一般曲线运动的处置办法。
过程与办法
1.通过对向心力定义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定义的内涵。并熟知处置问题的一般办法: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实验在处置问题中有哪些用途。
3.历程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普通的思维办法。并掌握用力和运动的看法来剖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历程从自己提出问题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维能力。
2.历程从特殊到普通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难题
1.教学重点
理解向心力的定义、公式及匀速圆周运动中供应求购关系,并可以用来进行简单的判断计算。会剖析向心力的来源
2.教学难题
理解向心力是一个成效力,会剖析向心力的来源,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供应求购关系
5、教学过程
6、课后作业
必做:课本P22页问题与训练:1、2、3、5题。
选做:课本P22页问题与训练:4题。
4.高中一年级物理下册教材范例
教程剖析
教程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常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定义,入门知识、进一步解说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现在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重视科技的联系,防止孤立的学习,应该注意联系实质。
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依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借助教程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
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采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升采集信息和处置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策略
办法1、学生阅读教程,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考虑,比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使用超导体有哪些经济效益?
办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使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办法、实比如下
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网络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与讨论超导体的将来进步方向。
1、超导体定义超导现象
2、超导体的优势和弊端
3、国内的超导体的研究
探究活动
超导现象的历史
个人或学习小组
制定子课题;制定查阅和查找方法;采集有关的材料;剖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进步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将来发展势头。
1、图书馆、网络查找资料。
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5.高中一年级物理下册教材范例
教学目的:
1、常识与技能
(1)讲解速度的定义,可以概括速度的概念、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讲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并掌握辨析。
(3)可以说出速率的定义并辨认速度与速率。
2、过程与办法
(1)在定义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方位、正确的关于速度的定义。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训练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有什么区别和分辨,掌握运用辨析的办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速度全方位正确地讲解来积极培育自己科学严谨的态度。
(2)积极将我们的看法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领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
新讲课
课时:
第一课时
学情剖析:
一般而言,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历程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进步,抽象逻辑思维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可以根据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借助假设思维进行学习;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大,学习过程愈加具备目的性;
(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容易同意新事物;
(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愈加明确;
(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备肯定的影响、
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同意的概念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概念完全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拥有了肯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多数仍然是迷思定义、怎么样将初中阶段所同意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定义转变为科学定义,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与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基础。
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依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很难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定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定义或许会有所混淆,教师应该借助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区别。
教学重点:
速度的定义,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办法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难题: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如何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办法:
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定义、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定义和建构科学定义、形成新的认知平衡。
教学过程:
引入:速度的二段式测验3道题,情境引入,激起学生产生冲突。
(一)速度
“速度”的引入:运动会上,要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可以用什么办法?通过相同的位移比较时间的长短。若运动的时间是相等的,大家可以参考位移的大小来比较。假如运动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同,又怎么样比较呢?
在物理学中,大家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概念:位移Δx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Δt的比值(比值概念法)。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国际单位:m/s或m·s—1,其他单位:km/h等
3、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维持不变。假如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不断改变,依据求得的则表示物体在Δ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⑴公式:
⑵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即位移的方向。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各段的平均速度一般并不相同,求平均速度需要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⑶求平均速度需要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过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精准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大家可以将时间Δt获得很小,接近于零,这是求得的速度值就应该是物体在这一瞬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
⑴概念: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瞬间)的速度。
⑵瞬时速度简称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在日常,大家对“速度”这一定义并未必明确指出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大家应依据上下文去判断。“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一时刻。
3、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例:课本P16汽行车速度度计上指针所指的刻度是汽车的瞬时速率。
(三)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与“平均速度的大小”完全不同。